尊敬的评委,我们是黄河流域民歌演唱训练教学团队。下面由我来汇报教学实施报告。歌从黄河来,魂在涛声里,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我们哼着沂蒙山小调,喊着黄河号子,唤着悠扬的长调,开启黄河流域民族文化的音乐之旅。
声乐演唱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,共开设四个学期,一百二十八个学时,教学团队对接最新岗位需求,结合大赛规范,融入职业等级考核标准,重构教学内容。参赛项目为重构后第三学期模块一的内容共十八个学时,选用国家规划教材,自编活页式教材学习指导手册,以黄河流域民歌演唱训练为教学任务。基于民歌作品的难易程度进行设计。从黄河的入海口一路探寻至黄河的源头,逆流而上。追根溯源,将模块划分为五个任务、九个专题,统计分析、声源知识能力等多元数据,精准分析学情,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,预判教学难点。教学策略,以黄河流域民歌音乐会项目为成果导向,组建多元的师资团队,通过课上必选现选课下自选曲目的演唱,双线并行开展教学。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、任务驱动法、分组教学法,借助自建的教学资源,运用多样化的信息手段,最终实现展技能、出风格、提素养、促创新的学习效果。
教学总体实施一主线双引领,三提升,从声音训练风格处理到舞台呈现多元评价,开展民歌演唱的训练过程。以思政教育、黄河文化为引领,将发现美、感受美、体验美、创造美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。教学具体实施课前知背定,打造定制化的练习计划,确定教学策略。课中实施查导析示展评,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,分类个性化指导练习。课后练改创,通过云上课堂个性化拓展学习,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环六部三拓笔试一体化教学模式。教学环节当中。合理运用嗓音检测、声学频谱、音乐软件等新技术新手段,实现原理的直观化,声带的可视化,演唱的数据化,有效解决重点,突破难点。采集全程数据,强化过程性评价。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,量身定制,注重学习和成长的进步增量,探索阶段性评价、增值评价,构建多元、多维的评价体系。通过项目的实施迭代递进,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技能,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。音乐会项目圆满完成三维目标,有效达成岗课赛证、四维融通,提升舞台综合实践能力,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。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、艺术类比赛,美育成果丰硕,以美育人提升美育素养。
在教学中的创新与特色,一新思维将对立和统一的规律用在声音训练当中,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用在风格处理当中,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原则,用在舞台呈现当中,培养学生的演唱思辨能力。二、新设计从黄河岸边的历史故事,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、音调各异的方言,以及黄河儿女的风俗文化,不同的角度来传诵经典民歌,弘扬黄河文化。三、新手段参照科学依据,改进主观评测的方式,通过嗓音检测、声学频谱评测软件,从医学声学到演唱,实现生理、物理到技术三位一体的声音训练模式。
反思与改进。一、针对学生在演唱中感染力和控制力不足的问题,训练学生巧用留白体会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。二、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就感,实施分层评价标准,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。让我们一起唱响中国民歌,讲好黄河故事,传承中华文化,凝聚民族力量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