触摸中华文化脉络,汲取中华文化精髓。各位评委,大家好,我们团队汇报的题目是民族音乐鉴赏与实践。下面从教学、整体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简要汇报。
国规教材艺术音乐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,共三十六个学时。根据课标,结合学情,我们尝试主题式教学,从第二到第四单元中精选出与劳动主题相关,体现劳动精神的优秀的民歌、民乐、民舞作品进行整合展开教学。
针对不同的专业场景选择多样性的能力训练,创新艺术教学,力求让所有专业的同学都能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去发现劳动美、感受劳动美、传播劳动美。
本课授课对象是中职艺术设计类二年级的学生。课前,我们做了学情数据分析,发现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差异性较为明显。基于以上情况,我们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标,紧紧围绕艺术、感知等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,精心设计了十二学时的主题式教学方案。重点关注音乐类型、音乐要素、作品理解。努力突破聚焦劳动的艺术形象感知、技能训练和艺术创新。坚持以美育人、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。认真思考,从知识教学到能力培养,到素养提升。
为了有效实施以上教学内容,我们设计了三学、三化、五步走的教学策略,通过课前导学、课中研学、课后拓学,以此深化认知,强化能力,最终内化素养。通过听看练悟扬五步教学,让同学们的眼耳深吸,共同沉醉于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中。
教学中,我们以民歌为载体,充分感受劳动耗子在劳动场景中的作用。通过递进式的实践体验,感知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吃苦耐劳,乐观面对生活的优秀品质,侧重感知真实劳动。以明月为载体,探究音乐要素在呈现劳动场景时的独到之处,侧重体验艺术加工。借助频谱平台,让同学们看到动态的音乐,帮助他们通过音乐去体会劳动的感人场景。以民舞为载体,认识舞蹈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,侧重文化理解和创意表达。同学们参与实践体验。打阿嘎等劳动主题的舞蹈作品,感知、审美、心理等民族元素。借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,引领学生从艺术感知到创意表达全过程的完整体验,提升了艺术素养。
教学目标全面达成,同学们掌握了鉴赏的方法,具备了多元的文化视角和积极的劳动观念。双金能力明显增强,形成了健康的审美情趣。职业精神逐步培养,同学们从校内走向校外,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。他们来到培智学校,用专业技能参加公益劳动,用艺术点燃生命,收获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。民族自信牢固树立,习总书记说,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同学们从课内延伸到社团,参加民族元素创意海报秀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。他们对民族艺术的关注度显著提升,增强了民族自信和自我认同。我们的特色创新是三线合一,贯穿主题教学。以民歌、民乐、民舞三大板块展开审美教育,形成审美民线。以发现劳动美,感受劳动美、传播劳动美为劳动教育的暗线。以自信、自觉、自强为价值观红线三线合一,形成教育合力。两课交融,促进协同一人。
借助专业优势,我们充分融通音乐美术中共有的色彩、节奏等元素,将公共基础和专业技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,素养技能同步提升。
在今后的教学中,我们将进一步丰富主题式教学内容,系统融入非遗文化等元素,全方位营造音乐的实践和体验的浸润环境,满足学生的个性、学习和专业需求,为形成一校一品的美育发展新格局,尽显我们艺术学科一己之力。
评论(0)